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转载】云南省2024年入选“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八)——“纳西族童谣”进校园实践案例
2024-11-27 10:56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审核人:

 

“纳西族童谣”进校园实践案例

 

近年来,随着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非遗进校园”已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简单易学的非遗体操、生动有趣的非遗故事、朴实易懂的非遗课程,形式多样的传播推广活动,让古老的纳西族童谣浸润到孩子们的心间,打造趣味化的学习空间,彰显了新时代少年的青春与活力。

纳西族童谣是以纳西族母语为载体,用语言的自然节奏和韵律呈现儿童思想情趣的歌谣。2021年5月,这一珍贵的口头经典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随着生活和语言环境的改变,过去伴随儿童成长的童谣已渐渐淡出他们的生活。自2007年起,古城区将纳西族童谣引入校园,将校园作为传承实践的前沿阵地,积极探索非遗教育的新模式。

“纳西族童谣”幼儿园教学活动(2024年6月)

 

重构非遗传承链条。面对纳西族童谣传统传承方式逐渐式微的困境,古城区创新性地实施了“纳西族童谣”进校园项目,通过“接力”教学形式,先教老师再教学生,将纳西族童谣引入校园,使之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域。这一举措有效重构了非遗传承链条,使纳西族童谣在青少年中焕发新生,确保了其活态传承的连续性。目前,全区已设立4个非遗传承点,每周培训时长达10小时以上,累计受教学生超过3000人,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纳西族童谣”课堂教学(2024年6月)

搭建非遗传承网络。古城区在推进“纳西族童谣”进校园过程中,注重传承阵地的建设与拓展,通过设立非遗传承点、非遗工坊,以及利用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资源,形成了覆盖全区、辐射周边的非遗传承网络。同时,通过常态化的教学课程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如非遗课堂、寒暑假培训、村寨传唱活动等,使《纳西族童谣》的传承更加深入、广泛,构建了“校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网络,形成了良好的传承生态。

“纳西娃娃合唱节”童谣节目展演(2019年5月)

推动非遗进教材进课程。古城区充分发挥传统非遗的柔性浸润作用,重视教学成果的推广和辐射,整理编制了以纳西族童谣为主的《纳西族母语与东巴文化传承校本读物》《纳西族童谣》《幼儿园纳西语教育活动课程》等实用教材,成为校园美育特色和品牌,拓展了非遗教学的专业化和纵深化。这些教学成果的广泛辐射,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加深了家长和孩子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情,在无形中播撒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纳西族童谣”编制教材(2016年8月)

随着“纳西族童谣”进校园的深入实施,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丰富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实现了非遗保护与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青少年对纳西族童谣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主动参与到纳西族童谣的传承和推广中来,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纳西族童谣”特色课间操(2024年6月)

古城区以政府、学校、传承人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方式,探索出非遗在学校传承多方合力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古城区非遗中心作为实施主体,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的作用;各学校作为重要载体,构建起教育传承体系;非遗传承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技艺为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社会各界则通过关注、参与和支持非遗传承工作,为项目的持续深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未来,古城区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性的传承方式和创造性的发展模式,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发展。

“纳西族童谣”课间活动(2024年6月)

 项目申报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项目组人员:李广、张桂华、和雪梅、李力闪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关闭窗口
 
 
 

校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存信路499号 | 邮编:674199
版权所有:丽江师范学院 | 行政邮箱:
ljsz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