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悉丽江师范学院出版了总第100期学报,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木春燕教授特发微信来说,“何老师作为老学报主创人和老主编,现在学报编辑部的同仁非常想念您,特请您写一篇有关学报和科研的回忆性文章”。丽江师范学院的前身,从其师范教育性质说,是创办于1956年的丽江师范学校,乃至开办于1906年的丽江府中学堂师范简易科;从其高等教育范畴说,是创办于1984年的丽江教育学院,乃至开办于1978年的丽江师专班。
我在丽江师范学院的前身学习、工作、生活了40年,所以始终深情地称她为“母校”。追忆母校早期光荣的创业史,这样的任务不是我这篇小文章所能完成的。当然,要说学报的创办,我也有话可说,无须自暴自弃。况且,20世纪70年代以来母校的发展历程,我是亲见亲闻的,而且和每个“丽师”人一样,我也在其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心力,尽管微不足道,但我感到欣慰和自豪。
学报是由高等院校主办的定期出版的学术性期刊,是20世纪初伴随中国大学的创建和现代学术体制的形成而诞生的。衡量一个大学的办学水平,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人才培养,二是学术水平。现代大学根据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而学术水平高低决定了学校能否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因此,有眼光的大学领导人无不把提高学术水平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学报作为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载体和推广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1978年初,丽江地区行政公署报请云南省教育厅认可,决定开办以培养初中教师为目标的丽江师专班。丽江师专班开办初期,隶属于丽江地区中学,1981年5月迁到丽江古城北边象山脚下建校办学。1984年4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丽江师专班基础上成立丽江教育学院,承担丽江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中学师资和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任务。1986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丽江教育学院备案。1990年5月,经丽江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并报省电大备案,在丽江教育学院内设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丽江分校。1995年,经云南省教育委员会批准,丽江教育学院始办对外汉语教学班。2001年9月,丽江教育学院与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丽江教育学院,直至2006年2月改制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4年5月,教育部同意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设置丽江师范学院。
丽江师范学院的前身开展科研工作,走的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当时,在认识上,地方高校要不要搞科研,能不能搞学术研究,有无必要出版学报,是有不相一致的意见的;就学校方面说,经费不足,人力不足,设备条件差,这就使科研工作的开展遇到许多困难;就教师方面说,专业的理论知识不足,研究的方法生疏,最主要的还是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缺少集中的精力坐下来研究学问。尽管如此,丽江教育学院广大教师结合专业学科,边教书育人边搞科研,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绩。譬如:有的教师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论文入选国家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关于图书馆学的论文入选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有的教师对丽江地区汉语方言进行调查研究,编著了《永胜方言志》由国家语文出版社出版,并发表了《丽江地区汉语方言简志》,这对语言科学研究、汉语规范化研究以及在方言区推广普通话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最基础的科研成果。
时至1998年初,恰逢丽江教育学院前身师专班开办二十周年,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王光先生聘任我为学报主编,随后有周俊华、王荣红老师参加组成了学报编辑部。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丽江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出版了。当然,那时的学报尚处初创阶段,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学院也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扶持,各方面都是因陋就简,而当时的编辑人员又都是兼职,所以1998年仅出版了两期学报(综合版双季刊),1999年才开始改为综合版季刊。同时,那时的丽江排印条件也有限,因此学报的面目还很“朴实”,无论是封面、开本、用纸还是印刷质量,与今天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做了开拓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丽江教育学院学报》从一开始就比较注意学术性,其“发刊词”明确指出刊物的宗旨:“我们创办学报的目的,就是为教师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园地,藉以促进学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本刊在学术百花园中,是又一朵含露乍开的小花,给这百花争艳的大花园,增添一点泥土的芳香。”学报编辑部在“稿约”中也明确提出,“《丽江教育学院学报》为学术教学方面的综合性期刊,主要发表本院师生员工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为了促进学术交流,特向各界征求稿件”。
《丽江教育学院学报》一直比较重视栏目建设,既有突出专业学科优势、服务教学科研的教育科学、教育改革、教材教法、思政工作、语言文学、学生论坛、毕业论文选登等栏目,也有依托丽江地域优势、体现办学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风情、旅游之窗、旅游学研究、东巴文化研究、纳西学研究等栏目。为了使学报真正成为公共学术平台,《丽江教育学院学报》还创设了与有关科研和培训机构联合主办专栏的办法,如与丽江地区教育局教研室、旅游局培训中心、东巴文化博物馆、东巴文化研究所等联合主办专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报的学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而且也做到了更好地为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服务。
丽江教育学院及其附设电大分校,是当时滇西北地区的最高学府。这里有壮丽的山川地貌,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赋予了学报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研究民族文化,尤其是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丽江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即设“民族文化”研究栏目,刊登了白庚胜的《东巴神话的眼睛象征及其比较》、兰碧瑛的《东巴文造型之美》,从而吸引了不少学者和读者的关注。《丽江教育学院学报》截至2001年第4期(总第13期),“民族文化”研究栏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诸如和力民的《纳西东巴教物态文化概论》、周俊华的《纳西民族文化精神及其表象略论》、喻遂生的《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研究》、甘露的《东巴文抽象词汇及其表现形式》、李静生的《纳西族的环境意识与环境伦理观念》、木春燕的《浅谈〈鲁般鲁饶〉的音律美》、和桂莲的《试论纳西族的东巴音乐》、李锡的《丽江宝山纳西象形文字砖初考》、李群育的《关于弘扬丽江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等文章。这种向整个学界开放的公共平台的做法,使《丽江教育学院学报》的作用得到显著提升。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喻遂生教授的《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研究》,发表于《丽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总第5期),据称这是喻先生研究东巴文化的最早论文之一,曾于2001年获得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实践证明,与科研机构联合打造特色栏目的做法,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交流功能,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当然,在栏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兼顾特色栏目与一般栏目的协调,注重对栏目建设进行科学地策划,不仅大大拓展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空间,而且彰显了学校的学术特色和科研成果。
早在1992年,丽江地委、行署就提出了“丽江要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思路。丽江教育学院随即依托电大,开办旅游英语、饭店管理等专业的大中专班。1994年召开的云南省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提出“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丽江教育学院积极申请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先后开办了导游、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大专班。《丽江教育学院学报》从创刊开始,选载了我在撰写教学讲义基础上正式出版的《丽江旅游风情》部分章节,该书中的“丽江概览”“风景名胜”“民族风情”3章全部文字及部分图片同时提供新华网云南频道使用。此外,学报还选载了有我参编的省电大教材《云南旅游风情》部分章节,也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总第12期),刊登了朱桂香的《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为旅游系以此为题成功申报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打下基础。学报刊登的一些涉及地方建设、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论述,既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为成功申报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丽江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打下基础。
作为高等师范学术理论刊物的《丽江教育学院学报》,既要研究成人高师教育的规律,又要依据本院专业设置的特点和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需要,与有研究能力的中小学教师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信息资料。丽江教育学院教师发表的论文中,有一部分是研究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教材教法、教育思想、教学质量评估的。这些研究成果,既可以培养本院学生的教育工作能力,又可以为本地区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咨询。《丽江教育学院学报》从1998年4月创刊开始,刊登了丽江教育学院首任院长江朝源先生的《教育杂谈》系列文章,由于他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又能从理论上进行冷静思考分析,使文章既贴近教育现实又具思辨色彩,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得到读者的普遍赞赏。
《丽江教育学院学报》还创设了“学生论坛”和“毕业论文”栏目,突出体现其“教学相长”的优点,也使学报真正成为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窗口。如“学生论坛”刊登了卢朝忠的《浅谈丽江旅游文化建设》、和淑芳的《论旅游服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杨卫华的《试论丽江旅游商品开发》等文,“毕业论文”刊登了王新丽的《怒江州旅游资源特征论析》、李文勋的《对拉市乡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杨绍红的《对鲁甸乡森林资源和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等文,既激发了学生调查研究、写作论文的热情,又可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其中,本院1997级电大文秘专业班学生王新丽的《怒江州旅游资源特征论析》,还获得云南省首届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丽师论丛》执行主编、作家潘宏义先生曾在《民族时报》发文,题目是《丽江旅游教育的开拓者》,文中提到“何守伦教授曾主编学报,把当时的《丽江教育学院学报》办成了丽江学术气氛浓厚的园地”。实际上,作为母校学报初创时期的主编,我深切感念学院领导和全院教职工对学报工作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既体现在大家为学报提供了丰富而高质量的稿件,也体现在大家对学报各方面具体工作的参与。至于我个人,只不过完成了自己份内的任务罢了。
2024年11月19日
【作者简介】
何守伦,云南丽江永胜县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丽江高等院校教授、院办主任、学报主编等职,兼任云南高校名师工作室访问学者导师、丽江旅游研究所所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持、参与完成《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丽江红色旅游发展研究》《云南世界遗产读本》等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云南永胜他留人与毛泽东祖先探源》等文章百余篇,独立、合作著述出版《永胜方言志》《华坪方言志》《丽江旅游风情》《丽江导游辞》《解秘他留文化》《云南旅游风情》《读懂云南》《读懂永胜》《旅游文化教程》《导游实训教程》《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等著作、教材10余部。被授予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荣获云南教育功勋奖章、丽江市宣传文化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