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在丽江师专第三会议室举行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申报”为题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林军主持。会议特别邀请了原东巴博物院院长李锡研究员、丽江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杨树高先生。以下是会议纪要。
李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事是发生在25年前,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岁月,希望更多人去关心挖掘其中发生的人和事。
1996年2月26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申报之事在1993年就有人提,但没有得到回应。1994年建设部再次催促,建设厅向省政府提议,10月23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提出。1995年6月,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确定申遗项目。12月成立申报办和申报小组,选拔二十几个精英组成团队,开始工作不到两个月,大地震就发生了。国际救援通道开启,引起国际高度关注。全民投入救灾,申报小组办公室人员回到原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来视察丽江古城,省长也同意了。丽江方面很担心,因为一片狼藉,怕影响印象。由于地震,黑龙潭的出水点全部枯竭,祸不单行,古城陷入缺水。然而,2月7日黑龙潭各出水突然出水,水量愈来愈大,古城又恢复了生机。丽江方面做了精心安排。2月16日,官员专家走进古城,看了损失不同的地方。中午,考察组到了龙神祠,四十几位老人在演奏纳西古乐,大家一下子激动起来,陶醉在古乐中。五凤楼前鲜花盛开。考察队伍到了博物馆展厅,两位东巴热情迎接,临时安排座椅,现场汇报解说。领导现场表决心,梁敏子女士表态支持申报,振奋了大家的精神。梁敏子提出要去地震严重的村子走走,临时决定去黄山开文村,看后非常激动。李锡提出,遗产申报的范围要扩大到白沙和束河建筑群,及时汇报后得到首肯,这个想法有了定型。接下来三个月时间写了申报文本,之间有过几次闪失,都化险为夷了。
杨树高:李锡老师是著作的作者,也是我的老师。我原来在方志办工作。丽江是个发生奇迹的地方。丽江最大的篇章就是古城申遗,这是一部活教材,过程更重要,该书真实地记录了申报过程,完全是事实,等于一个微型博物馆,历史文化文案。古城申遗成功有客观条件,三位一体的概念(指古城、白沙、束河建筑群)符合历史脉络的结构概念,茶马古道、抗日战争的辉煌贡献蕴含其中,每个资料都是一个故事。古城是独一无二的,主体中可以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更要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有未来意义)。事在人为,主观努力起很大作用。和志强省长雄才大略,虽然发生了大地震,仍然决定继续申报。地震只是一个契机,书中材料证明古城申报成功是集体智慧和群体努力的结果。那个时候真正体现了丽江精神,那个年代每个人都尽力而为,没有人谈条件。一幕幕难忘的回忆依然活跃在脑海中。李锡是个智者,对丽江做出了特殊贡献,也是博物馆的创建者,有演说家的才华。他提出了“学术国际化、传承民间化、产业市场化”的民间遗产文化发展理念,东巴文化走出国门办展览,还提出创建世界遗产论坛。他担任了两届东巴艺术节的办公室主任,有思想有创意。
杨林军:古城有八百年以上的历史,最早治所在石鼓,元代1285年迁到丽江坝。到明代后期,徐霞客对丽江的社会生活有着非常详细的描写。清代有《维西见闻录》对丽江古城有具体记载,外地来的官员也有诗文记载。民国时期有洛克、顾彼得在丽江古城生活,著作中都有记载。当代有学者朱良文,曾写信给省长要求保护丽江古城,这才有了后来申报的成功。
周文英:为了忘却的纪念。申遗脚印和付出的汗水不能忘记。记住历史,记住奋斗史,传给下一代。书中的丽江神、丽江魂、大爱等博大精神的支撑,书背后的丽江发展经验要不断总结。李老师的执着、博学、不息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每个人。
和春云:两位老师是我学术道路的领路人,是否可以在民族体育领域有所作为是我的目标。今天聆听了教诲,对古城文化内涵重新思考,地震和申报使丽江再次聚焦,我们如何汲取前人经验,来自于对文化资源的重新思考与认识。他的记忆就是我们的共同记忆。
张波:有三点感受。分别是:感动。李老师做的是丽江大事。举重若轻,当年奋斗的情景和精神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我们看见了走过的路。感谢。小民族大文化,李锡老师对文化发展的三句话击中了要害,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传承提出了核心理念。感触。丽江文化非常厚重,丽江给我们自豪感,丽江成了了不起的地方,我们要有盛名之下的忧思,忧心忡忡。文化推向了辉煌,如何保护?要做永远的守护者。
杨华明:会议很紧凑,大家作了很好的评价。研究要找突破点。二十多年过去,很多人淡忘了历史,该书具体、真实、生动,与读者心心相印,粒粒宝珠,七彩之光,构成美丽人生。1994年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要在丽江召开,我在大研镇党委工作,分给我三项工作,确保会议圆满举行。我熟悉古城,担任领导四年,当时还很年轻,经过努力古城当时已经被评为省十大文明古镇。
会议期间,李锡研究员向学校图书馆和部分教师赠送《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申报纪实》一书;杨树高代表杨世光校友向学校赠送了两套《杨世光文集》(十一卷)。
(整理 蔡晓龄)